|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乡村振兴 | 爱心人物 | 求助在线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焦点关注

截至目前,青海累计转移农牧民就业近12万人次 对接务工需求 做好服务保障

admin 发表于:2023-06-13    

为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青海主动对接群众务工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强化服务保障,引导农民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壮大劳务品牌,助力稳定增收。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不久前,来自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桦林乡关巴村的68名农民工,乘坐专车驶出县城,他们将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沟油田务工。大通县就业服务局为集中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保障服务,为大家减少车费,降低出行成本。

对接岗位信息

增加就业机会

为了帮助村民就业,2021年关巴村挂牌成立了就业服务站。2021年以来,关巴村有300余人赴花土沟油田工作,辐射带动城关、东峡等周边乡镇和其他区县务工人员450余人,并建立了劳务输出品牌。

关巴村妇联主席苏维延兼任就业服务站站长。她说:“我们动态跟进花土沟油田和一些县里的重点工程,分类收集普工、操作工、零工等村民适合的用工信息,及时推送给村民,还和关巴村走出去的劳务经纪人保持紧密联系,通过他们的信息优势,争取更多村民走出去,增加工资性收入。”

关巴村属脑山地区,水资源匮乏,主要种植小麦、土豆等农作物,但产量很低。“全村劳动力有1200多人,外出务工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关巴村党支部书记包国玉说,“村里的低保户张元福,去年在花土沟油田务工,1年收入近10万元!”

“县里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常到村里,和乡镇、村两委、驻村工作组一起入户,摸清劳动力就业需求,形成外出务工清单,及时分类指导帮扶。”包国玉说。

关巴村只是一个缩影。为了促进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青海省人社部门不断挖掘省内潜力,结合重点用工企业、重点旅游时段等需求做好人社驻企专项服务,加强省内各市、州之间劳务合作。

省内、省外齐抓。青海主动联系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搭建有组织劳务输出对接平台,强化外出务工人员保障服务,帮助协调车次、购买车票,还通过专车、专列、包车等方式,引导务工人员集中输转外出。同时,指导西宁、海东、海西等市州广泛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建立“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基地”,推动东西部用工岗位、劳动力资源互通共享。

青海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最新数据显示,青海对接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信息,提供“一企一策”用工指导和招聘服务,保障重点企业用工6500余人,帮助各类住宿、餐饮、旅游行业解决用工2100余人。

近期,青海省人社部门围绕劳动力供给和岗位需求中的矛盾,深入开展调研,查找破解难题。据青海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厅长胡斌介绍,青海创新服务方式,省、市(州)、县(区)人社部门和乡(镇)、村(社区)五级联动共同发力,落实落细有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政策举措。截至目前,累计有组织规模化转移就业近12万人次,实现全年目标的47.6%。

加强职业培训

提升工作技能

给粉嘟嘟的模具“小婴儿”穿衣、喂食、拍嗝、按摩四肢……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就业服务局组织的中国妈妈——“爱心月嫂”女性赋能培训课上,学员们围坐在一起,学习新生儿照护课程。

据平安区就业服务局局长祁毓虹介绍,此次培训分两期,学员食宿、培训都是免费的,每期培训时间16天,参加培训的妇女共有100人。学员们通过培训和实操课掌握从事月嫂工作所必备的职业技能,考试合格的学员拿到了结业证书,考试合格率达95%。

为帮助学员尽快通过知识和技能实现就业增收,结业当天,平安区就业服务局为她们专门组织招聘双选会,来自西宁市、海东市平安区的5家用工企业参加了现场招聘活动。目前,有就业意愿的妇女46人,有8名参训学员已与家政服务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来自平安区三合镇的李晓红说:“这次培训很扎实。白天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晚上回到宿舍我再跟着视频资料学习,获得结业证书很开心,将来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育儿嫂’。”

与此同时,平安区重点加强脱贫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举办东西部协作“叉车”培训班,为40名学员提供为期25天的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结业技能考试,为考试合格者颁发操作证,并优先推荐到江苏省无锡市上岗就业,实现“培训+就业”的有效衔接,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和学员的积极性。

和西宁市、海东市等农区稍显不同的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除了开展装饰装修、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工种培训之外,还适当安排就业政策、疾病预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使农牧区劳动力转变观念,为逐步实现从“靠打工”到“靠技能”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青海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陈亚军介绍,青海正在努力构建全省农牧民技能培训体系,通过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加强技工院校建设,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求设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支持职业院校参与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农牧民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省有技工院校14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230余所、社会评价机构39个。

“多措并举实施技能帮扶,有针对性地帮助重点群体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其就业创业。”陈亚军说,2019年以来,青海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农牧民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6.39万人次。

建设劳务品牌

带动稳定增收

从当初的“一炉火、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到如今年产值近180亿元、从业人员约18万人的大产业,“青海拉面”展现出强大的品牌力。

据青海省海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青海拉面”带动群众就业创业、农民增收脱贫,之前在脱贫攻坚中,1.28万户、7.26万名贫困人口通过拉面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占海东全市脱贫人口的41.3%。截至2022年底,海东市开办拉面店2.77万家、从业人员达16.6万人、年经营性收入130亿元、利润44亿元、工资性收入49亿元,遍布280多个大中城市和17个国家(地区)。

产业发展好,服务要跟上。围绕“一碗面”,海东市共设立46个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通过定片区、定目标、定责任人,摸清外出务工人员利益诉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产业基地、推进数字经济、加大金融支持等措施,做好协调服务,使“青海拉面”这个品牌成为海东的经济亮点。

青海省就业服务局局长张俊说:“青海立足产业基础、行业优势和务工传统,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引领。2022年,推动落实《青海省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策举措,不断健全劳务品牌培育、发展机制,累计发展和培育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技能突出、行业领先的知名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已认定省级劳务品牌25个,市州累计培育劳务品牌13个,县区累计培育劳务品牌21个,年带动转移就业超40万人次。

目前,除了拉面,在青海掌握盘绣、皮绣、藏绣等技艺的“绣工”“绣娘”达30余万人,“海西枸杞采摘”每年实现劳务用工近8万人、人均增收8000元,“互助家政”“夏都月嫂”等家政类劳务品牌从业人员2万余人。“依托拉面、青稞、枸杞、青绣等产业省级协调机构,通过行业部门合力推动,特色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就业成效明显。”张俊说。

为了保障外出农民工合法权益,青海省不断加强法律宣传,定期组织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工伤保险、劳动合同法等政策法规宣讲,主动当好农民工的“护薪员”,运用“智能监管+权益保障”双步走模式,有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青海多重发力,全方位落实就业政策,矩阵式宣传引导,多渠道、多举措、多维度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确保农牧民增收、创收。目前来看,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胡斌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3日 13 版)




下一篇:辽宁昌图县探索设立“一庭两所多部门”基层社会治理平台—— 凝聚多方合力 建设和谐乡村
| 中国人大网| 全国政协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新华网| 国家乡村振兴局| 央视网| 中新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环境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世界狮子会| 央广网| 中华网| 光明网| 中青网| 环球网| 凤凰网| 中国军网| 中国爱心银行| 美国中文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人民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国台湾网| 大公网| 俄罗斯之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电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共中央党校| 参考消息网|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 | 山西省乡村振兴局 |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 |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 |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 |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 |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备案号: 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