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走进贫困 | 爱心人物 | 爱心资助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焦点关注

广东省造血式扶贫让柔弱者有力

admin 发表于:2011-07-21    

扶贫是个长期的过程,如何破解也堪称一个世界级难题。

自2009年6月广东正式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新模式以来,一场“富广东”帮扶“穷广东”的行动正强势铺开。去年下发的《关于新时期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人口有80%以上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扶持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如今,广东三年“扶贫大业”已进入“攻坚之年”。“富广东”做了什么?“穷广东”有何变化?

以花都区对口帮扶阳江市阳东县15条贫困村为例,截至今年6月,花都区 累 计 投 入 帮 扶 资 金5236万元,平均每条村349.07万元。去年已实现319户1204人脱贫,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脱贫率达51.37%;而在今年,这里还将有302户973人要实 现 脱 贫 ,脱 贫 率 达100%。

对此,广州市派驻阳江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队队长、市外经贸局副局长高耀宗评价说,花都在广州帮扶阳江整体工作推进中,已经走到了前列。

第一次见外表柔弱、说话细声的梁洁梅,很难想象这位农村妇女是那么坚强。

面容瘦削的梁洁梅是阳江市阳东县红丰镇麻汕村的贫困户。原本,她有一个完满的家庭,但从2007年开始,不幸便连续降临——— 公公和丈夫相继因病治疗无效辞世,婆婆也曾患重病住院治疗。

接二连三的变故令这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也令原本殷实小康的家庭背上了6万多元的沉重债务。

村里人很难想象她能挺得过来。有人劝她改嫁,她说,我要撑起这个家。

为了还债、为了供养一双儿女读书,梁洁梅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和鱼塘,每天从早上5点半工作到晚上七八点。

她告诉记者,今年应该会有几万元收入,再努力努力可以还清债务了。

梁洁梅能够脱贫奔康,得益于她的勤劳,也得益于花都区经贸局的对口帮扶。

“我真的真的非常感谢花都区经贸局和扶贫开发‘双到’政策,在我最困难时,他们帮了我。”腼腆的梁洁梅说。

“最困难时,他们帮了我”

梁洁梅简陋的家前面,几百亩村里撂荒的土地上长满了野草。

“并不是因为村里人懒,这里地势低洼,上半年汛期总会被淹,因此只能种晚稻。”花都区“双到办”负责人、区经贸局党工委副书记温日升告诉记者。

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以及公共服务不完善导致的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是花都帮扶的15条贫困村贫困的主因。

现在,“富广东”正联手“穷广东”,力图走出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我要是你,真不想活了,”遭遇连番变故之后,很难想象梁洁梅能够过得了“这个坎”,而她也一度陷入迷茫和绝望。

所幸,梁洁梅的勤劳打动了前来走村串户的花都区经贸局扶贫开发“双到”驻麻汕村工作组。工作组根据梁洁梅的个人意愿及她具备一定养殖基础的情况,为她量身订做了一套立体养殖计划:挖鱼塘、建猪圈、搭鸡棚。

这是一个“造血式”扶贫计划。“这样可形成绿色循环养殖模式,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养殖成本,还能提高猪、鸡、鱼的质量和产量。”温日升说。

不仅如此,花都区经贸局还相继投资5万多元购买猪仔、鱼苗和鸡仔,并为她提供各种帮助。

从梁洁梅的养殖场出村只有一条小路通行,雨季时道路泥泞,驻村干部杨志雄便招呼村民拉来几车石子将路填平;养殖场的猪仔生病了,杨志雄便从广州请来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现在,梁洁梅的养猪场共有160多头猪,已经出栏36头,还有13亩的鱼塘和100多只鸡。

这对于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来说,相当不容易。

每天,任劳任怨的梁洁梅就是围着养鸡场、养猪场和鱼塘打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梁洁梅笑着说,现在花都区经贸局还在资助她扩建一个新的猪舍,“就在旧猪舍后面”。

她的儿女在学校成绩很好,女儿已经读到高中。“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对将来的日子有信心。”梁洁梅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子女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在花都区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梁洁梅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但并非唯一。

结合每个村的不同条件和每个农户的自身意愿和基础,花都区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有针对性、务实的措施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

在上塘村内,有一片面积50亩的莲藕基地。这是花都区商会为村内贫困户协调并投资建设的。据该商会副会长谭兴辉介绍,这个莲藕基地将带动11户农民增收。

虽然已是68岁高龄,但在此种藕的谢老汉有一种农民独有的硬朗。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如果收成好,市场价格好,一亩藕说不定能卖6000元。

贫困户回村发展晋升“老板”

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全村有贫困户85户,其中无劳动力的五保户、低保户52户,需要重点帮扶的有33户。村集体年收入仅7400元,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418元,33户重点帮扶贫困户人平均年收入仅1726元。

花都区教育局派驻的驻村干部谭耀邦说,“你很难想象,一个地处山区的村出去要坐船。”据他介绍,大陂村原本交通极不便,村民要到镇上必须先坐船穿过村边的江河水库,一共三个小时才能到镇上。而现在,贯通全村的公路已经修通。

“以前村里都是自给自足状态,很多老人都没有出过阳东。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驻村干部马彦洪则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了,但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吹到这里。

据他介绍,大陂村贫困的另一个原因是地少且零散,“全村都找不到单块超过50亩的平整土地”。

面对各种困难,对口帮扶大陂村的花都区教育局决定在大陂村投资30万元建设一个大陂宏达地拖厂,吸纳村内劳动力,让贫困户在家门口赚钱脱贫致富。

大陂村委副书记、宏达地拖厂厂长李振迪告诉记者,这个地拖厂于去年7月投产,截至去年底,地拖厂实现销售产值47.08万元,获利润13万元。而截至今年6月,该厂收入累计达15万元,今年要突破20万元。

“地拖厂去年上缴村集体3万元,今年到5月又交了5万元。”马彦洪说。

不仅是集体收入增加,村民们在此打工的收益也不错。

“地拖厂的生产程序并不复杂,而且我们通过简化工序改进方式,让一些老人都可以熟练操作”,马彦洪说。

7月14日,记者在地拖厂内看到,几名老人和年轻工人正分别在厂内制作地拖和扫把。

现年45岁的贫困户潘芳流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最少能做500多个拖把,每个月多的话可以挣到3000元。

“以前在外面打工,没什么活干,现在在村里能赚到钱就回来了”,潘芳流说。

另外,因为潘芳流养海猊技术不错,花都区教育局还投入资金支持他扩大养殖规模,目前,潘芳流的海猊已经有200多只。他也被不少村民称为“潘老板”。

驻村干部成“名人”

“我是市外经贸局的,也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队的。”高耀宗的名片现在有“两面”:一面是广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另一面是广州市派驻阳江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队队长。

像高耀宗这样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到农村与农民一起工作生活的干部还有很多。

就花都而言,驻村工作有两套人马,一是派驻村挂职干部,二是成立驻村工作组,且所有贫困户直接有具体责任人挂钩帮扶。

一年多来,这些驻村干部不仅吃住在村内,每个月只能回家几天,有些更是带来自己的私家车公用。

花都区教育局大陂村驻村干部马彦洪和谭耀邦驻村一年多来,早已成了村内外的“名人”。

“不信,你去附近村里问问,谁不认识马老师、谭老师?”大陂村几名工作人员说。

在阳东,语言沟通是个很大的障碍,很多人都不会讲粤语和普通话,出于沟通工作需要,马彦洪很快学会了阳东话,这令村民们倍感惊讶,彼此的距离也迅速拉近。

驻村干部生活条件普遍艰苦,但工作热情令村民们感动。

阳东县大沟镇红旗村全村共有340户1117人,其中贫困户54户,158人;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6700元。在红旗村村委,花都区雅瑶镇驻村干部梅保庆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没有空调,而且有必要时仍可能被用作办公。

梅保庆还清晰地记得,今年6月初的一个星期六,那一天家人打电话通知他,他的妻子要生了,但他仍在红旗村加班。等到回家后,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孩子已经降生。雅瑶镇也随之传出一个段子:我们扶贫是“双到”,梅保庆生孩子也是“双到”。

据介绍,除了驻村干部,花都区委、区政府还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双到”工作领导小组,17个区领导分别挂钩贫困村,落实区领导班子挂村办点机制,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共到过3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全部到过贫困村3次以上,各帮扶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结对帮扶贫困户。

这样的领导责任制设置有效保障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刷新扶贫模式,避免村民返贫

扶贫开发“双到”三年计划进入第二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在扶贫工作组离开之后,村民们会不会返贫?

“这种担心肯定会有,但扶贫开发‘双到’模式就是要跳出传统的扶贫模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高耀宗说,现在的广东扶贫模式不仅令扶贫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而且广泛发动了社会力量,坚持靶向疗法,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已经有了全民参与的氛围。

温日升也告诉记者,注重扶贫项目的长效性一直是花都扶贫双到工作的着力点,比如大陂村的地拖厂等,将来还会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

“我们以前也在广西扶过贫,那个时候只需要给钱,这跟扶贫开发‘双到’新模式有本质不同。”温日升说。

实际上,在这种新模式下,扶贫工作中难以调动资源这一“老大难”问题已经不是问题。这些掌握优势资源的部门,调动与共享资源的优势与实力在“双到”扶贫上得以充分施展。“责任到人,规划到户”效果迅速而明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深谙教育重要性并掌握教育资源的花都区教育局还在村内大力推进扶困助学,全额资助村内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花都就学。

除了投资帮助对口扶贫村中六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外,花都区人社局还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中六村全村贫困户100%实现应保尽保。该局还结合自身优势帮助村民成立购销社。

7月15日,花都区人社局还在该村启动第二批援建项目奠基仪式,援建项目为中六村建设3公里村道,整体改造和装修村委会办公楼,实现村委会大院硬底化及新建一个篮球场;建设中六村生态立体养殖基地。据该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圣祯介绍,这四个项目总投资超100万元,今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以上收入。

另外,花都区雅瑶镇则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通过引入温氏集团,投资13万元建成了温氏集团红旗村养猪基地。该基地第一批生猪出栏后,红旗村集体收入由2009年的0.67万元跃升到去年的2.125万元。据预计,这个养猪基地今年将创收7万元。这被当地村民称为“一个长效脱贫的好项目”。据介绍,这个项目是原雅瑶镇委员、现任花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黎小平多次带队深入调研后与当地村委共同敲定的。直到现在,红旗村委书记梁世枢还一直对黎小平念念不忘。

除了收入上的明显变化,在驻村干部看来,扶贫开发“双到”新模式带来的改变是深层次的。

“通过开展扶贫工作,村干部和村民们有了很多外出交流的机会,这对村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可谓既得益,又得智。”马彦洪说。

扶贫先扶志。在高耀宗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贫困户因为长期的贫困已经产生了认命的心态,但现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大陂村村委副书记李振迪则告诉记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给村里带来了更好的社会管理方法和理念,比如通过党建带动村民的管理“在这点上,我们以前真的不太懂”。

扶贫成效

■链接

资金投入

截至今年6月,花都区累计共投入帮扶资金5236万元,其中区财政专项资金1580.5万元,各帮扶单位自筹资金2117.5万元(含社会引资1008万元),当地财政帮扶资金1538万元,平均每条村349.07万元。今年6月,花都区十五个帮扶单位再次发动19家企业捐款帮扶资金225万元。

脱贫情况

去年已实现319户1204人脱贫,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脱贫率51.37%。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去年有9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村委班子建设明显加强,对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建情况:到目前为止,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改建162户,完成今年任务的55.48%(今年任务是292户)。

下一步计划

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

据花都区“双到办”介绍,下一步,该办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模式,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公司+经济合作社+农户”、“种养大户+农户”等一系列产业化扶贫形式,引导贫困村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现代化、市场化、规模化的产业经营水平,抓好产品与销售的对接,珠三角市场与边远山区生产对接,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为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创造条件。

加强驻村干部管理

花都区“双到办”要求,各帮扶单位主要围绕今年脱贫任务提出具体措施,下半年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作相对落后的村加大督查力度,并组织工作巡查,对工作不得力的要实行“单兵教练”的工作方法,确保全区各单位均衡发展,同时各单位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驻村干部,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落实必要的保障。驻村干部要真正驻到村,全力以赴,确保今年的贫困户帮扶项目落到实处。宣传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网购公益成新趋势 缺乏监管存隐忧
| 人民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联系电话:13802772185
备案号: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