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人物访谈 | 环球公益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人物访谈

王正国院士:不让冲击伤研究留下空白

admin 发表于:2025-03-01    
        走进陆军军医大学生物激波管实验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约39米的钢铁“长龙”。这是由著名野战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带领团队建起的生物激波管,它可以模拟不同当量、不同距离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尽管该设备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但其技术水平迄今仍处于国际前列。 今年1月5日,王正国院士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去世后,遵照其遗愿及家属意愿,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海军军医大学,为医学事业作出最后贡献。 “我不是黄昏,我是朝阳,我能干到多长时间就干到多长时间。”王正国曾说,从满头青丝到白发婆娑再到生命终章,他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和对科学的追求。 上世纪60年代,全球进入冷战时期,针对原子弹的防护研究逐渐兴起。原子弹爆炸时瞬间释放的能量,一般会对人体造成烧伤、冲击伤和放射损伤。就杀伤力和杀伤范围来说,由冲击波造成的冲击伤居于第二位。冲击伤防治研究成为国家和军队的迫切需要。彼时,美国的冲击伤研究在“冲击伤之父”里奇蒙德的领导下,已远远走在了世界前列。 1970年,王正国服从组织安排,负责冲击伤这一课题的研究。此前,他已从事烧伤复合伤研究十几年并颇有成果。有一些同事劝他:“老王,你不要搞这个研究。冲击伤没什么研究价值,因为如果是重伤治不了,如果是轻伤也不用治。”“泱泱中华,这么大一支军队,在冲击伤研究领域怎能留下空白?”王正国毅然决定接受这一任务。 当时的实验条件十分简陋,没有一台像样的仪器,没有足够的资金,可借鉴的资料也很少。面对这些情况,王正国没有气馁,先后8次进入核爆区,10余次赴化爆试验及意外事故现场,观察各种爆炸物的致伤现象,调查、收集冲击伤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反复摸索冲击波的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探求冲击伤发生的规律和机制,为冲击伤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了解得越来越深入,王正国发现,研究冲击伤需要先研制出自己的生物激波管,于是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协作下,王正国和同事们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生物激波管,首次解决了在实验室内开展冲击伤研究的难题。随后,他们又相继研制出中小型生物激波管,组成了一个生物激波管系列。 资料显示,该套设备能较真实地模拟核爆炸和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并能同时模拟爆炸波的正压和负压,且波形光滑、整齐。而当时,美国的研究机构模拟出来的爆炸波只有正压,没有负压,其模拟效果相对较差。 1988年,里奇蒙德来到中国。此前,他只在美国军事教科书中引用的中国冲击伤研究成果中见到过“王正国”这个名字。在参观王正国的实验室并听取工作介绍后,里奇蒙德赞不绝口,当即邀请王正国参加第二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1992年,王正国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制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记者 张 强)


上一篇:养老社区来了音乐治疗师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