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人物访谈 | 环球公益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人物访谈

毕生“听海”护国门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admin 发表于:2024-04-06    

“莪”,诗经里一种长在水边的植物,生命力顽强。这是倡导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祖父为您取的名字。您的毕生工作恰在水边。

1931年,您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抗战时全家辗转逃难,心里种下爱国种子。1950年,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您,听说刚成立的大连海军学校急需物理教师,便毅然选择报名参军。

1957年,您被派往苏联进修,并从教授天文学的教员改行研究水声。期间,您敏感地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研究室的门对中国人紧闭。

“真正尖端的东西,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您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学成回国后您全身心投身祖国“主战场”,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1959年,您作为中方副队长参加中苏联合南海考察,看着水碧沙明的南海,您心情复杂:“何时我们凭自己的力量来考察开发?”

30多年过去,1994年,一场中国水声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终于出征了。您任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主持中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考察。从琼州海峡到南沙群岛,考察队航迹深入南中国海。

行至赤道附近,太阳高悬于头顶,甲板温度超过50℃,酷热难耐。长期在海上工作,淡水告罄,年过花甲的您和队员便把船上飘着油花的压载水烧开了喝。

“要想‘下五洋捉鳖’,拼的就是那股劲儿。”回想当年与您一同出海,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杨德森仍旧难以忘怀,“老师常说,有时候科研就是打仗,该咬牙的时候就得咬牙,这让我终生受益。”

坚守水声事业几十年,您写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带出了一批批青年领军人。在服务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测试落点技术中,您贡献突出。您用一生“听海”,守卫着“蓝色国土”。在您的强力支持帮助下,一批中国水声领域顶尖人才快速成长,让中国成为拥有新型水声技术的国家,中国的海洋装备有了更加灵敏的“耳朵”。



上一篇: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长河古街入画来(走进传统村落)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