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人物访谈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聚焦三农

我们新疆好地方丨南疆百年“乐器村”技艺传承“声声不息”

admin 发表于:2022-06-05    

正午阳光穿过庭院葡萄架的藤蔓,照在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身上。他左手把一块桑木固定在木桩上,右手紧握的凿刀像啄木鸟一样飞快地起起落落,木屑飞溅。不一会儿,坚硬的桑木就被凿成瓢型,一把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都塔尔的琴身基本成型。

“我的爷爷就会做乐器,我从小就学,做了60年,现在我的徒弟们都靠做乐器成家立业了。”热合曼说。

热合曼家住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相比之下,“乐器村”这个名字更好记,当地人也都这么叫。

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正在制作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都塔尔。(新华社记者周生斌 摄)

在他家庭院正对大门的白墙上,一副牌匾格外显眼,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是文化部2011年11月颁授的。热合曼在2008年就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岁的他,已经带了50多名徒弟。

33岁的马穆提·热合曼是热合曼老人的小儿子,也是他的徒弟。马穆提说:“父亲会做27种乐器,我7岁就跟他学,现在会做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等4种乐器,以后还要多向父亲学习。”

在父亲影响下,马穆提兄弟4人都学有所成,分别在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疏附县等地从事乐器制作和售卖工作。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村里买乐器的人有所减少,但马穆提学会了用网络直播演奏的方式出售乐器,“去年在网上卖了100多件,收入5万多元,直播带货很方便。”

“乐器村”民族乐器作坊的工匠正在探讨乐器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杜刚 摄)

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党支部书记董彦涛告诉记者,“乐器村”有15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目前,像热合曼·阿布都拉这样以制作乐器为主业的农民家庭,在全村有70多户,占总户数的十分之一,有的家庭已是五代传承。

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制作技艺,1999年,疏附县就将村里的乐器制作专业户组织起来建立民族乐器作坊。2000年,国务院命名该村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在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帮扶下,村里还建起一座民族乐器博物馆,展陈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汉族等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百余件乐器,还有村里手艺人制作的“镇村之宝”——全长3.39米的热瓦甫、4.7米的都塔尔、4.95米的萨塔尔和巨型手鼓。

一位游客正在“乐器村”博物馆观赏巨型手鼓。(新华社记者刘兵 摄)

在国家、自治区和县财政支持下,村里像热合曼·阿布都拉这样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及民族乐器作坊工匠,每年都会得到1万到4万元的补助,使他们能专注于民族乐器制作和传承。现在,“乐器村”手工生产的乐器达27类、50余种,维吾尔族传统乐器不仅得以传承,还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年来,吾库萨克镇还将小学课外实践课搬到了“乐器村”,学生可以实地观摩乐器制作过程和演奏技巧。董彦涛说:“孩子们从小接受熏陶,能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上一篇:我科学家建立并命名“西湾生物群”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