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人物访谈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热点关注

印开蒲:矢志不移,保护生物多样性(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admin 发表于:2022-02-17    
2022年02月17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印开蒲在办公室校对文稿。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1972年,印开蒲(左三)在四川省德格县开展四川薯蓣资源调查。
资料照片

人物名片

印开蒲:1943年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他60余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考察。他从绘制植被地图做起,参加了四川植被、四川薯蓣资源、横断山植被等多项科学考察,跑遍了四川盆地的山山水水。他为九寨沟和亚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大熊猫保护、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等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打开电脑,盯着眼前的校对文稿,印开蒲仔细对照每一个自然段。一行行看下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他就在旁标注……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五楼,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印开蒲正为《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一书再版进行校对。

“快,快坐下”,见到记者到访,79岁的印开蒲连忙站起身,利索地倒起茶。说起与生态保护结缘,印开蒲的思绪飞向60多年前……

“看到那层峦叠嶂,每一次都心旷神怡”

1960年,17岁的印开蒲高中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成都生物研究所)招生,从小喜欢植物的印开蒲就这样成了一名植物学研究人员。

“一开始只是见习。我绘画底子好,写字漂亮,就被送到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地理系学习绘图。”印开蒲打开一本《四川植被》,“看,这些植被分布图都是我画的!”

一把尺子、一支笔、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些粮票,成为正式的研究人员后,印开蒲开始参与四川西部的植被考察。

拉起绳子,扯起一块长宽20米的正方形范围,计算面积内植物分布数量——从河谷到山地最高处,海拔每升高100米,印开蒲便和同事们这样拉一次绳子。“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一定海拔的植物分布情况和数量,进而计算出一个县乃至更大范围内植物分布情况,从而绘制出植被地图。”印开蒲说,绘图既要巧劲,也得有气力,得一个县一个县地跑。

“那会儿条件艰苦,就着干粮吃咸菜,交通全靠两条腿。”印开蒲常常一走就是好几个月。1962年,一次在雅安天全县的山林调查结束后,看到调查队员们饥肠辘辘,印开蒲提议打点鱼来解馋。看到网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鱼儿,大伙儿当时的那种开心,印开蒲至今还记忆犹新。印开蒲说,在山里考察,既需要掌握科学方法,还要对眼前的植被生态充满热爱,“看到那层峦叠嶂,每一次都心旷神怡。”

1969年,印开蒲加入四川薯蓣资源调查当中。“薯蓣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调查薯蓣资源分布状况,可以为后续开展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当时,作为川东调查组组长,印开蒲还担任着经费管理员的职责。“那会儿管理着400元的经费,可大意不得。”每次休息,他都要把经费裹起来,放在衣服内衬里才踏实……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1970年,因为四川薯蓣资源调查,印开蒲第一次来到九寨沟。“沉没在水中的钙华长堤,在湖水荡漾中透出晃动的光影,童话般的美景让我感到震撼!”印开蒲说,当时,他看到有森林采伐队已经进入山林,心里暗暗担心起来……

果然,1975年、1978年,随后的两次九寨沟之行,印证了他的担忧:砍伐后的大量木材被推入江河之中,顺着大渡河、岷江冲下来。“木材在漂流过程中受到沙埋、腐蚀等因素影响,实际能利用的木材只有不到20%。”印开蒲说,不仅木材得不到利用,因为森林砍伐,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我深刻感到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回到成都后,印开蒲向时任所领导报告。随后,由他主笔,拟写了一份建议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我们可以利用保护区研究珍贵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报告中,印开蒲提出建立南坪县(现九寨沟县)九寨沟亚高山针叶林自然保护区,并介绍了九寨沟的动植物和环境特点。

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另一份报告,分析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导致水土流失、木材浪费等问题,提出“制止不合理开发利用形式”的建议。

随着两份报告得到关注,1978年12月,九寨沟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采伐随后被禁止。

此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稻城县亚丁村的生态问题受到关注,如今成为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本世纪初,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项目建成,大熊猫的栖息地得以很好地保护……在四川,很多有关生态保护的建议、规划,都有印开蒲的一份功劳。

“生态保护是我一辈子钟情的事业”

100多年前,一位国外的植物学家在采集植物时,在中国西部拍摄了上千张照片。1997年,印开蒲开始谋划在曾经拍过照片的地方再次按下快门,反映中国西部生态的变迁。

印开蒲先是花费几年时间研究路线、搜集照片,又用整整6年,跑遍了四川、重庆、湖北等许多地方,走完了全程。这对当时已年逾花甲的他来说,十分不易。2010年,集纳250组对比照片的《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一书,终于面世。

如何寻找曾经的拍摄地?“一个县一个县地走,找当地的老乡和县档案馆问。”在找拍摄地的过程中,印开蒲也交到了越来越多朋友。

跟着印开蒲一起工作的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单,非常敬佩印开蒲的亲和力。“每次和印老师出去,当地人都非常热情。”朱单说,有一年到北川寻访,老乡提前得知印开蒲要来,一直等他们到下午两点多才一起吃饭,“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感情”。

“今天尤其辛苦,早上起床时,屋子外面全是白霜。昨晚睡在海拔3920米的一户牧民家里……”在印开蒲的日记本里,2008年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翻越大炮山,这段经历让他尤为难忘。

“生态保护是我一辈子钟情的事业”,对于印开蒲而言,生态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让他特别开心。等校对完文稿,他打算带着朱单重走一遍当年的路线,“把我在各地认识的人介绍给朱单,以后他还可以再去拍!”印开蒲对未来期许满满……


■记者手记

孜孜以求 感人至深

采访结束后,印开蒲立即回到工作状态。他说,趁着身体条件还允许,要抓紧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来不得半点儿懈怠。

和植物打了一辈子交道,印开蒲主要做了三件事:把植被分布状况转化为一张张清晰的图表,为后人研究提供大量基础资料;呼吁在九寨沟等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扛起了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拍摄分析植被生态资料,让影像记录穿越百年,把生态保护的理念更形象地传递给公众。

60余年跋山涉水,永远保持孜孜不倦的状态,这是印开蒲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印开蒲贡献的,不只是一份份研究资料和调研报告,更有那份热爱和坚持。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7日 06 版)



下一篇:乌克兰局势刺激国际油价创7年多新高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