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人物访谈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养老资讯

服务送上门,让老人“宅”在家中就能养老

admin 发表于:2022-01-21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含了饮食起居、医疗健康、精神关怀等多方面内容,服务内容还在不断扩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失能、半失能与空巢老人,更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需求者。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超4000万失能老人需要照顾。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半数以上。那么,具体该如何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呢?

财政补贴,让居家养老更实惠

“调查显示,老人对于居家服务的需求与实际获得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当地类似服务的稀缺,二是人们‘嫌贵’。”孙鹃娟建议,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资源调配、管理能力,高效整合医疗照护、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资源,井然有序地设计好各时段的服务内容与人员安排,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力物力浪费,提高服务供给的同时,降低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曾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下,有关部门选择了42个项目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通过把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递送到家庭、递送到老年人身边和床边,让他们享受养老机构的服务。

人民网“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上海市黄浦区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推出“家床”服务,即把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如同住在养老院般“多对一”的照护,2021年底,“家床”服务突破了200张。据悉,通过补贴,老人每月最低出360元即可享受“家床”服务。

“很多老人过去没有使用过这些服务,对社会化的居家养老等服务难免有些不信任,所以不愿尝试。如果先用一些财政补贴吸引老人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撬动该项服务的发展。”孙鹃娟说。

社区医院,助力“医”“养”结合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做好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加强失能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

孙鹃娟认为,大部分老年人真正需要去大型医院看病、手术、住院的时间并不算多,如果生了一些小病都要往大型医院跑,反而对老人造成了诸多不便。所以对于居家养老工作来说,社区医院与卫生所是一个重要资源,它们能够解决大部分老人日常的医疗保健需求。

“全世界都在探索居家‘医养结合’的模式”孙鹃娟表示,未来老年人居家不仅要简单地满足日常需求,一定会对健康和医疗提出更高要求。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开展了“医院入社区”“社区进家门”等有关工作。

据了解,广东省广州市社区建设了以上门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站,承担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开展上门照料服务,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入户”。

“互联网+”,居家养老也智能

近年来,四川省正在全面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试点建设智慧养老社区,打造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可对辖区老年人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平台及物联网等技术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护、远程照护等养老服务。

“信息化时代,居家的智能化建设、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应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孙鹃娟表示,按照每个老人的需求,精准配置居家智能化设备、以及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够帮助护理人员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来说有很大的益处。

“老年教育是国家老龄战略的一个重点。我相信科技产品的使用会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孙鹃娟介绍,为跟进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机构、个人志愿者加入到抹平“数字鸿沟”的工作当中,教会老人使用电子设备。

但同时,孙鹃娟提醒,针对老年人的智能科技产品应注重其适用性与个性化,过度使用并不适合老年人。智能产品并非万能,科技产品太多反而会为照料人与老人带来新的负担。




上一篇:驻外美军就是一群病毒“超级传播者”(观象台)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