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人物访谈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聚焦三农

在线教育乱象频出:营销设“坑” 消费者常吃哑巴亏

admin 发表于:2021-04-29    

虚假价格促销、“0元学”、打卡返学费……

在线教育营销设“坑” 消费者常吃哑巴亏

“价格¥799,促销价¥20”

“优惠后¥199,原价¥2160”

……

网课限时秒杀打一折,但所谓的原价799元在促销活动前未实际成交过。

4月25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因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跟谁学、学而思、新东方在线、高思四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被顶格罚款50万元。

购买过多家在线教育体验课的赵女士告诉记者,家长群里常常会有配合积极的家长,他们往往是工作人员假扮的“托”。“让家长误以为得了实惠,一步步被诱导掉进冲动消费的陷阱,还会遭遇推销的狂轰乱炸。”赵女士感言。

在多家网课电商平台的评价区,不少家长反映,以几元至几十元的“新客价”购买网课后,推广人员常常换着号码不分时段打来推销电话,甚至在半夜也会收到推销短信、微信的轮番“轰炸”,令人不堪其扰。

2020年,在线教育迎来了井喷式爆发。据媒体统计,依据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的财报,仅三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从2020年2月到11月的营销费用,就超过100亿元。但与此同时,2020年1月到11月,在线教育行业共披露8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近388亿元,这一金额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256.8%。

除了“低价促销”,“打卡0元学”也是在线教育机构常见的营销手段之一。

“0元买课,打卡满xx天,学费全额返!”近年来,伴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火爆,“打卡0元学”“打卡返现”等营销模式遍地开花。按照该模式,用户先付费购买课程,在一定期限内打卡学习后就可全额返现。

然而,“打卡0元学”已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投诉热点。不少消费者反映,按要求完成打卡后申请返现,却无法得到退款。

记者梳理发现,“打卡返现”的套路主要有三种:擅自修改打卡规则、暗设返现审核标准、返现结果偷梁换柱。

例如,去年以来多位家长投诉一款绘本APP称,该平台为了阻止返现,频繁升级APP,并设置标准极高的打分环节、限制打卡时间,以此反复修改打卡规则,还因强制收集儿童隐私信息被网信办通报;还有家长投诉一款少儿英语APP,打卡完毕后被要求提供购买记录,却因购课平台下架无从查找;有消费者打卡完成后发现不再是现金返现,而是以网络课程代金券或领取某一门网络课程,导致消费者损失了本应得到的返现利益。

为何在线教育机构营销频发“空头支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很多在线教育机构把钱花在营销中,而不重视课程质量,导致营销成本、获客成本高企,企业的整体营利能力差。

在媒体报道,上述屡被家长投诉的绘本APP背后的杭州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就曾表示,融资的95%都给了推广渠道,导致现金流断裂,没法实现“打卡返现”。而刁难用户、使其无法成功打卡的做法是课程推广教育平台为了降低返现率使出的“招数”。

熊丙奇认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相关机构的过程性监管,规定收费时间跨度,对于预付费经营模式,不仅需要审查机构有无资质,还必须关注机构的经营过程。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低价课程”“惊喜礼包”只是教培机构吸引用户的手段,家长学生在选择时不应被免费诱惑、被焦虑裹挟;同时,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为行业筑牢底线。

法律人士提醒,“0元课程”多采取线上销售的模式,使用电子合同,这种方式便捷高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作为消费者的学员没有机会和条件提出变更合同条款的不利情况,所以消费者在选购课程的时候应仔细斟酌合同中有关退款条件、打卡方式、合同变更等关键性条款,注意收集与留存合同文本、聊天记录等证据。当学员完成0元学课程后却无法得到返现且与商家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及时选择各种维权途径合法维权,保障自身的合理利益。

本报记者 于灵歌



上一篇:情感直播套路:编写剧本演戏炒作 制造矛盾卖惨带货
下一篇:印度制氧机订单至少2.5万台,中国供应商正加班处理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