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热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人物访谈 | 养老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聚焦三农

融入乡村社会是返乡创业的必修课

admin 发表于:2019-11-09    

湖南一位90后创业者在长沙从事水产养殖,已经小有成就。前年,他与老家邵阳市洞口县一个养殖户开始合作养殖基围虾,没想到他们的虾塘在两年内遭到村民哄抢上十次,已损失几十万元。甚至有村干部家属参与其中,虾塘工作人员劝阻时,还与村民发生了冲突。

被乡亲“欺负”、物资遭哄抢,是很多返乡创业者共有的经历。这些烦心事,其实都与当事人没能融合当地社会有关。返乡创业的“乡”,不仅是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乡村,更是乡村社会的具体人和社会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将给返乡创业带来额外成本。

哄抢财物,理应受到依法严惩。不过,单单靠严惩多半也难以保障“外人”在当地立足。其实,返乡创业能否被乡村社会接纳,关键在于能否把村民变成“自己人”。如果村民意识到创业项目和自己或亲戚朋友利益相关,哄抢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乡村社会发展出类似“自己人”的社会关系,其实并不难。毕竟,村民并非全都是爱占小便宜者。记者在山东某县采访时,一位返乡种茶的青年说,最初总有周边的村民来偷采茶叶,后来他才弄清楚,是因为自己承包了土地却不请当地人来茶园务工,有村民觉得他“不讲规矩”,想通过偷采茶叶教训这个“外人”。后来,他雇了一批当地人务工,还请在该村有威望的熟人代为管理茶园,偷采问题迎刃而解。

要解决类似的矛盾,也可以从政府部门的精准扶贫项目中找经验。不难发现,那些成功的精准扶贫项目,在执行时大多都会依靠当地人,同时建立起各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普通村民和致富带头人都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实惠,自然不会从项目中“薅羊毛”、搞破坏。

从媒体报道看,与乡村社会沟通不畅的问题,经常发生在下乡的外来项目上。原因无他,这些“外人”对乡村社会更陌生。而那位返乡创业的90后,并非“外人”,本该更熟悉乡村中的社会关系,却也“翻了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从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正在对乡村越来越陌生。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央和各地都出台了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返乡创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重要抓手。能否融入乡村社会,已成为返乡创业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那些对乡村社会仍比较陌生的创业者来说,学会如何与乡村社会打交道,是必须补的一课。(张典标)



上一篇:新华时评:绝不允许暴力影响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北京企业联合会| 上海企业家联合会|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湖南省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广东省企业联合会| 重庆市企业联合会| 湖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养老信息| 国家养老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