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人物访谈 | 前沿资讯 | 诚信联盟 | 聚焦三农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聚焦三农

从百间房到“百姓村”:一个中原村庄的一百年

admin 发表于:2019-07-27    

百间房村每个姓氏的代表在拍摄“全家福”(6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盛夏时节,河南省焦作市近郊的百间房村十分热闹。筹建中的村史馆征集老物件,许多常年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村委会灵机一动,让每个姓氏各出一名代表,拍一张特殊的“百姓村”全家福。

罡、卜、呼、职、毋……这个只有350户居民的自然村,却有多达105个姓氏。一百年来,小小的百间房村浓缩了时代风云,走过了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沧桑历程。

奋斗:一百年前的工人新村

“我爷爷16岁背井离乡来下矿井,在这儿成家,到今天,我家在百间房已经生活五代人了。”78岁的退休教师郑捷一辈子住在百间房村。对他来说,这个祖先流浪的驻泊地是他们真正的家。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焦作自古即是富庶之地,尤以煤矿知名。

“为啥叫百间房,最早就是因为煤矿公司盖的一百间矿工宿舍。”67岁的王浩东研究过百间房的历史演变,还写了一本简要村史,“可以说,百间房村从诞生之日起就跟别的村不一样,这是个真正的工人新村。”


这是6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百间房村。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早在20世纪初,百间房一带就先后建了4口矿井,五湖四海的穷苦人纷纷来讨生活。鼎盛时期,百间房居民达一万余人,三教九流混杂,光饮水井就有7口,被时人誉为“小上海”。

“百间房是全省最早用上电灯、通上电话、放映电影、吃上自来水的。”熟稔焦作煤矿史的河南新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焦东矿)董事长王保才说,河南第一条铁路、第一所高等学堂,也跟百间房一带的煤矿有直接关联。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百间房矿工们充分展现了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品质。

“我爷爷8岁就当了矿工。”王保才说,老人告诉他,矿井底下黑漆漆的,每天开工发3两油,不到万不得已矿工们不舍得点灯,把油省下来带回家可以吃好几天。

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讲出类似的故事。郑捷的爷爷在煤矿停工的时候也不闲着,摆摊卖点针头线脑,攒下钱在百间房成了家;康绍之的父亲13岁下煤窑,辛苦站稳脚跟后,又把老人接到身边;孙文有的父亲自己酿醋、做酱油、磨香油,样样活计拿得下来……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百间房的矿工随即热烈响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到了焦作煤矿罢工,称他们“特别能战斗”,指的就是百间房。村里的老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这种奋斗基因传承至今,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焕发出新光彩。小小的百间房村先后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百间房村村民、78岁的退休教师郑捷(左)在向记者讲解他手绘的20世纪初百间房村概况图(6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批准开展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通知
|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农村网| 中国好人网| 央视网三农| 海外网三农| 央广乡村之声| 农民日报新闻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信用中国| 中国企业诚信网| 北京企业联合会| 上海企业家联合会| 天津市企业联合会| 湖南省企业联合会|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 广东省企业联合会| 重庆市企业联合会| 湖北省企业联合会| 珠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同济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 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