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间房村每个姓氏的代表在拍摄“全家福”(6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盛夏时节,河南省焦作市近郊的百间房村十分热闹。筹建中的村史馆征集老物件,许多常年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村委会灵机一动,让每个姓氏各出一名代表,拍一张特殊的“百姓村”全家福。
罡、卜、呼、职、毋……这个只有350户居民的自然村,却有多达105个姓氏。一百年来,小小的百间房村浓缩了时代风云,走过了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沧桑历程。
奋斗:一百年前的工人新村
“我爷爷16岁背井离乡来下矿井,在这儿成家,到今天,我家在百间房已经生活五代人了。”78岁的退休教师郑捷一辈子住在百间房村。对他来说,这个祖先流浪的驻泊地是他们真正的家。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焦作自古即是富庶之地,尤以煤矿知名。
“为啥叫百间房,最早就是因为煤矿公司盖的一百间矿工宿舍。”67岁的王浩东研究过百间房的历史演变,还写了一本简要村史,“可以说,百间房村从诞生之日起就跟别的村不一样,这是个真正的工人新村。”
这是6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百间房村。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早在20世纪初,百间房一带就先后建了4口矿井,五湖四海的穷苦人纷纷来讨生活。鼎盛时期,百间房居民达一万余人,三教九流混杂,光饮水井就有7口,被时人誉为“小上海”。
“百间房是全省最早用上电灯、通上电话、放映电影、吃上自来水的。”熟稔焦作煤矿史的河南新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焦东矿)董事长王保才说,河南第一条铁路、第一所高等学堂,也跟百间房一带的煤矿有直接关联。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百间房矿工们充分展现了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品质。
“我爷爷8岁就当了矿工。”王保才说,老人告诉他,矿井底下黑漆漆的,每天开工发3两油,不到万不得已矿工们不舍得点灯,把油省下来带回家可以吃好几天。
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讲出类似的故事。郑捷的爷爷在煤矿停工的时候也不闲着,摆摊卖点针头线脑,攒下钱在百间房成了家;康绍之的父亲13岁下煤窑,辛苦站稳脚跟后,又把老人接到身边;孙文有的父亲自己酿醋、做酱油、磨香油,样样活计拿得下来……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百间房的矿工随即热烈响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到了焦作煤矿罢工,称他们“特别能战斗”,指的就是百间房。村里的老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这种奋斗基因传承至今,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焕发出新光彩。小小的百间房村先后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百间房村村民、78岁的退休教师郑捷(左)在向记者讲解他手绘的20世纪初百间房村概况图(6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