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凤凰网、凤凰公益、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计划”发布会在北京蔓兰酒店召开。本次发布会以“新益求新”为主题,发布了今年凤凰公益将与公益机构等多方联合打造的“爱在星空下”、“女童保护-防性侵一堂课”、“乡村儿童足球赛”等八个公益新IP,对“承诺胶带”、“救救‘爱豆’CPR练习垫”、“勇敢的娃娃”等优秀创新公益项目进行推介,并公布了年底公益盛典的评选方案。
全国主持界最高奖“金话筒奖”得主徐靓担任本次发布会的主持,北京电影学院96级明星班班长孔维,湖南台主持人齐思钧等明星也亲临现场,发布了他们今年将重点参与的“行动者联盟”成员项目。数十位公益界、学术界、创意界大咖出席了发布会,几十家主流媒体记者到场进行报道。
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凤凰公益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凤凰公益:中国公益研究院作为重要的公益研究院,也是重要的公益智库,您认为中国公益需要怎样的人才?
高华俊:慈善法之后,公益慈善进入非常大的一个发展机遇期,在前些年发展基础上,现在看来我觉得有几类公益人才是特别需要的,首先当然是很高端的公益领袖人才,因为公益的大时代需要这种大的引领,这种引领包括行动的引领,思想的引领和风气的引领,这些确实需要慈善领袖。慈善领袖包括这种善财的领袖,就是一些过去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他们来发起大的公益行动,带动大额的捐赠,来做一些大的项目,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一流的公益领袖人才是肯定需要的。所以我们公益研究院,以及我们的姊妹机构国际公益学院,其实也在做这种慈善领袖的计划,来发动慈善家能够联合行动,参与国际上的交往,推动民间外交,推动国际慈善的一种融合。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我认为需要大量的,高级的公益慈善管理人才。因为公益慈善大发展肯定是迎来公益组织的大发展,大型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都会生长出来。以基金会为例,肯定需要大量的比较好的秘书长。所以我们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开展叫EMP,这个EMP实际上是国际慈善管理高级班,这样的班吸纳了慈善组织的领导人,以及有志于参加慈善事业的中高级的人才,通过这样的培训,我们一开始是跟美国的印地安纳大学的礼来慈善学院合作,现在这种合作的范围更拓展了,不但是美国的大学,可能还包括欧洲的,东亚的,都有。以及中国国内比较国际化的一些慈善的研究机构,慈善的这种持续机构,他们的领袖也都会来参与授课。所以这是EMP。当然这样的项目现在在国际公益学院成立了一个规模更大,就是吸纳更多人参加的这样一个项目,每年大概有四期。在这个基础上,一些高级慈善管理人员也会通过国际的捐助去进一步到国外有所深造。所以我认为第二个层次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第三个层次我认为特别需要的是公益行动者,公益行动者我认为就是说一个是能够操作、实施各类的慈善项目人,这一类人员一定是要非常接地气,非常熟悉社会,熟悉各种需求,这样才能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慈善项目来,而且进行实施。有的时候一些社会问题是非常细腻的,比如包括儿童、老年人、残障人、贫困人口,还有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说留守儿童等等,那么你去解决这样一类的社会问题,那么肯定是需要非常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基层的实际,同时一定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比较强的专业知识,比如说社会工作知识,社会调查知识,项目设计。
凤凰公益:您提到三类公益人才,那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您认为中国存在哪一类?或者哪几类人才缺失吗?
高华俊:这几类人才现在都有,但是数量都不够,而且即使是已经在公益圈打拼了多年的人,其实也是需要提升,因为现在不光是中国在大转型大发展,整个世界都是一样,特别这两年,可能我们参加国际性的论坛和交往的时候,大家会比较多的提到说,一个黑天鹅事件比较多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是风云万变的,所以就说你怎么来应对新世界、新世纪、新问题,那么你肯定需要有这种前瞻的眼光,还得有国际的眼光。所以我认为就是说,你即使是很优秀的人才,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仍然需要提升,何况整体上我认为这三个层次的人才从数量上也是远远不足的。
凤凰公益:那中国公益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大方向是什么?
高华俊:因为一家机构它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我们是智库,高校智库,我们去年阿里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公布的智库影响排行榜里边我们排名比较靠前面,高校智库里面是前三位的。那么我们这样的定位其实先是进行应用性的政策研究来帮助提升公共政策,来推动整个正环境,以更有利于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项目,社会活动,同时能给各类人群提供更多的福利和保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认为我们也有支持整个公益,以及社会服务机构,来充当一种支撑,提供这种思想、咨询,包括具体项目实施的评估等等。智库的作用我认为是,除了这两方面之外,最后一种公众创造也是非常重要,必须要整个来推动一种全民的公益和人民的公益,要把社会整个氛围要给它烘托出来。所以我认为说,各种公益组织之间的联邦,各种各样的活动,传播各个具体领域的,先进的公益理念和好项目经验,这些形式我们应该来帮助一起来推动。
同时我们还发动的公益网校,免费录播大量的公益课程,这些课程都很通俗,然后每一课,一般我们设计大概就10到15分钟,就一个小的专题来进行传授,大家可以通过这种平台进行免费的学习,了解慈善,从基本的知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凤凰公益:您刚刚提到的公益组织的联盟,就像今天行动者联盟一样,现在都在倡导公益的跨界融合,您认为做公益应该联合哪几方的力量?
高华俊:从我做养老、儿童,以及慈善这些项目,最近6年多的经验,感觉到,恐怕是你要推动大的进步,我们应学习日本的经验,我们叫产官学,产官学翻译成我们自己的话,产指的是产业界和企业界,这里边既包括企业的CSR,他们来履行社会责任,也包括这样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也包括企业基金会等等。尤其也是要包括产业界把它的管理,市场经济运行的理念要带到公益慈善的领域来,让公益更有效率,这是产业。观念指的就是政府,大家做慈善,特别是你要去承接政府的购买,和政府合作,成为公共领域的合作伙伴,这是一种。另外你也是在推动慈善的过程当中,我们总得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社会政策的进步。所以必须要跟政府合作,而且政府在相当多的领域它是起了领导作用,引领作用,还是支持、资助,包括促进等等各种各样。做慈善很多时候大家会知道是离不开政府的,但是如何跟政府做好这样的合作,就是说处理这样的沟通合作这种关系,其实也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一种只是凭着本能的冲动去做的事。而是需要很多知识、技术,也包括各种合作的方式来支撑。学当然指的学界,就是说你必须要有提供专业知识的领域和部门加入进来,这样你才能做专业话的慈善和社会服务。
比如说我以我们儿童为例,大家都可能知道,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和民政部,和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在5个省的12个县推动儿童福利主任项目,就是要解决基层提供儿童福利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样的合作其实就体现了一种产官学合作的一种理念。这里边学界起什么作用?以我们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为例,我们是起了总项目协调和执行的作用。同时我们组织核心专家就来自各个大学的社会工作领域的教授,他们来参与整个项目的督导和设计,而且我们指定的核心专家每一个人负责一个省的试点的时候,他每年都要下去,不光是调研和指导项目的推动,而且他要组织当地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同时他要对项目执行的进度进行评估,还要对项目实行的效果进行量化的测量。这就是学界来支持慈善,能让它实现专业化,让它实现服务的系统化。产官学的合作在整个跨界合作联盟里边我认为具有整个核心框架性的意义。当然实际上参与到慈善领域来的肯定是方方面面的人,但是我就大的部门来讲说是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第三部门,这种跨界我认为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而且发挥的作用也应该是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