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环球公益 | 关注志愿者 | 聚焦养老 | 爱心人物 | 影像中国 | 
最新公告:     中国爱心银行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焦点关注

聚焦“十三五”中国式养老

admin 发表于:2017-03-28    

2015年10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其中共享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建议》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1120日第二届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60家涉及老年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养老机构和相关部门330余人产业界和教育界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中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全国老龄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等热点进行了探讨。那么未来五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将会哪些变化?这是值得每个人关注的话题。

立足国情 认清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要理性的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老龄化过亿的国家,在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左右进入急速老龄化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35%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国家。也就是说未来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个高峰,我们国家还有三十五年的时间来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也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二五期间,国家连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支持鼓励发展老龄事业。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中国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进入人口老龄化,这期间他们创造了足够的财富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而中国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进入了人口老龄化,这期间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除了中国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外,失能失智高龄化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预计将来中国将有五千万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但是当下中国养老机构高空置率一床难求现象同时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养老床位551.4万张,入住的老人却只有288.7万人,养老床位空置率高达48%

一些公办的养老机构床位排队已经到了百年难求的热度,而一些新建的养老院却无人问津,供需矛盾突出。 其次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剧,空巢、独居、失独老人增多。城镇化和老龄化的交叉进行,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

2014年被称为是中国养老元年,这一年国家连续的出台了有关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说明国家已经将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政策顶层设计虽好,但是养老产业发展中多部门没有形成统筹,行政审批名目繁多,政策落地困难。在具体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定位不清晰。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任然保持了增长的局势,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受经济下行压力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格局下,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50%,但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后劲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不到1%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

据第二届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上发布的《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养老服务人才缺乏,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每三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大概在1000万左右,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60万,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我国仅有30余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仅有千余人,远不能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需求。

放眼未来 谋划全局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期间老龄事业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点。

目前,中国还有七千多万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迫在眉睫。对于三五五保户老人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上提高其福利待遇,同时应该建立保基本兜底线的机制,由以三五五保老人为主的生理弱势群体的政府抚养对象扩大到社会弱势群体,例如:高龄、失智、空巢、低收入等群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政府建立保基本兜底线的机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全国老龄事业十三五应该更加注重向农村地区倾斜,实现城乡统筹。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农民迁入城镇,也不是简单地人口流向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调结构、稳增长的黄金结合点,但是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交叉进行,据统计,2013年离开农村的人口达2.6亿。这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现象十分突出。2010年,中国城镇老龄化水平为11.7%,农村为15%。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预计在2050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

“养儿防老在农村已经失去了效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民以地养老的愿景似乎也很难实现。据统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达5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800万。就是保有土地的老年人,他们也多数将土地承包或者租赁出去换取生活费,要想依靠土地换取晚年幸福的养老生活似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五年,老龄事业应当注重向农村地区倾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养老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更加重视互联网+养老。未来的养老绝对是颠覆传统的形式被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养老所取代。

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要强化信息支撑。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十三期间应该更加重视互联网+养老。

据统计,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50%左右。可以看得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社会服务仅占第三产业的0.9%

在国外,社区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30%,而中国目前仅为3%、当前中国经济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发展社会服务业是重点。

十三五期间,如果社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3%-5%,将会创造750-1000万个养老服务岗位。按照法国的就业经验,每周每个家庭增加两个小时的服务将带动76000人就业,产生10亿元的效益。然而目前中国的利润率低,仅为0.1%。另外,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业登记注册的公司多达5.4万家,然而落地运用的养老服务机构仅为2000多家,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养老服务业人员介入较少。未来发展养老服务业大有可为。

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大概在1000万左右,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60万,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

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但是《意见》没有解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在岗人员的福利待遇问题。

专家表示,不仅是在岗人员的福利待遇问题,当下养老服务人才高龄化、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流失率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目前,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自由流向市场率为5%,正确认识养老服务人才的流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养老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十三五期间的需要,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人才的红利在十四五期间才能显示出来。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学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应当定位准确,培养有综合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单一的培养专为老人提供简单的体力劳动的人才。

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指出,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政府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由来已久,2014年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下拨15亿支持市场化养老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但是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想要迎来发展却人遭遇着玻璃门,因为养老服务产业的投资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加之国家政策行政审批名目繁多,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统筹,导致很多政策有热度、没力度,落地运营生存步履维艰。

因此,十三五期间,政府要厘清国家政策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出台政策来支持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让盈利性机构享受非营利性待遇,让市场主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只有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起作用,中国养老服务业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人民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网| 世界卫生组织|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 中国青年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中华志愿者协会| 中国文艺志愿者|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关工委| 中国政协网| 凤凰网| 中国养老网| 中国好人网|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 中国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爱心银行邮箱:lovebank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20-29819070
备案号:粤ICP备17014086号
��Ϣ��ҵ������
粤ICP备17014086号